耀世注册

董卿:光鲜的背后,都有一个咬紧牙关的灵魂,在时光中优雅盛开... 媒体发文:批评掼蛋不能成为脱离实际的“道德狂欢”... 8月27日禾丰转债上涨0.71%,转股溢价率35.53%... 职位分析详细分析以及各种表格... 8月27日永吉转债下跌0.52%,转股溢价率53.3%...
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业务范围

你的位置:耀世注册 > 业务范围 > 壶必孟臣,杯必若深,问君可有?

壶必孟臣,杯必若深,问君可有?

发布日期:2024-10-14 16:02    点击次数:115

图片

器为茶之挚交,尤如知音,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二者相辅相成,有了器的助力,方能使得茶的天地自然之神韵更好的为人所用。茶汤通过杯子呈现出茶香、茶韵和茶色之美,高身的杯子能聚香,拢出浓郁的香气,而矮身小撇口的杯子便于究口啜饮。茶杯之材质、形态各有不同,功效亦不同,有薄厚胎之别,有瓷制和陶制之别,有光素质朴和带有画意之别,也有采用柴窑和电、气窑制作的差别,更有老杯新杯之别。不同的茶适用不同的杯,茶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茶席之美与茶汤之品质,杯里的确是有情怀的。

图片

清康熙 “若深珍藏”款浆胎青花山水景致图杯一对

中贸圣佳2023四季拍卖会

LOT 1309

成交价:RMB 149,500

乾隆二十七年(1762)修纂的福建《龙溪县志风俗篇》:灵山寺茶,俗贵之。近则远购武夷茶,以五月至,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壶,必以若深之杯,必以大壮之炉,.... 茶之费,岁数千。」 福建先民在斗茶上,除了讲究茶叶好,冲出来的茶要好,同时也讲究茶器的品质,因为茶器也是茶人品味的体现。

图片

清中期漳浦出土工夫茶器

 漳浦博物馆收藏

而“若深杯”正是品饮铁观音、岩茶的梦幻逸品。福建先民的斗茶与待客之茶桌上非它莫属。

图片

清康熙 青花“官居一品”图若深杯一对

广州泰凤楼2021秋季拍卖会

LOT 0219

成交价:RMB 69,000

    工夫茶的品饮在杯器的选用是极讲究的。首先杯型要求微微矮小的,而且有小撇口。若深杯是专用于工夫茶的杯型,它们一般采用低矮、壁薄、以及窑温较高的景德镇青花白瓷制作而成。相比清朝初期其他窑口产出的杯器来说,这种若深杯更加香气四溢、韵味十足,非常适合品饮工夫茶,所以备受茶家们的重视。而高身杯型因不易于啜饮通常不用。

根据从清初流传下来的若深杯的样式和收藏品的整理,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清朝前期、中期和末期的不同类型。其中,清初(康雍)漳州一带流行的马蹄型小撇口工夫茶杯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之一。这些杯器包括了景德镇窑(白底绘青花,书有“若深珍藏”字样或无款)以及德化窑(象牙白素身)等不同种类。

图片

清康熙 浆胎青花鹤鹿同春图若深杯一对

嘉德四季第56期拍卖会

LOT 4580

成交价:RMB 57,500

图片

清初若深杯

 漳浦博物館

    在清朝中期(乾隆、嘉庆时期),倒钟型小撇口杯成为了主流,烧这种杯子的窑口很多,包括景德镇(青花若深珍藏款、寄托款-大明成化、宣德等)、德化(青花、釉上彩、素身)和漳州窑等。这个时期,品功夫茶十分盛行,因此生产的茶器的种类也非常多样,收藏起来相对容易且有趣。

图片

清康熙 “若深珍藏”青花山水人物纹杯一对

广东崇正2019春季拍卖会

LOT 1579

成交价:RMB 57,500 

图片

各式清三代若深杯

图片

图片

台湾嘉义板头村诸罗县官署遗址 

自然科学博物馆

图片

台湾嘉义板头村古笨港官署遗址 

自然科学博物馆

    晚清时期(道光以后),若深杯主要以外销瓷为主,所产若深杯多销往马来西亚、泰国等地,景德镇窑及枫溪窑都有烧制。此时期的若深杯,胎质较之前更加薄且器型更加多样化。在清朝中晚期,潮州工夫茶盛行,对茶杯的要求更加小巧精致,与闽南地区流行的茶杯器物有所不同。

图片

涤烦主人 珍藏 清代 [若深珍藏]款 各式工夫茶杯

    茶人伍羽、华云等先生对工夫茶杯的选择进行了总结为四个字“小、浅、薄、白”。茶杯首先要小巧,一口即尽;其次是腹要浅,使得水不会在杯底停留;第三要洁白如玉,以突出茶汤及茶叶的颜色;第四要薄如纸,以便能够散发出香气。潮汕地区的茶客们尤其珍视白地蓝花、底平口阔、杯底书着「若深珍藏」字样的若深杯,但这样的杯子已经很难得到了。

事实上,“若深杯”和“孟臣壶”都是同样重要的茶具,它们流行并跨越了数百年的历史,与闽南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紧密相连。除了它俩,很难找到其他器具来招待客人了。

图片

漳州收藏家收藏

它们是谁,跟迷样的身份值得我们探寻,但它流传于品茗仕绅与茶家间,如逸品般的为茶人所追逐着,茶席上有“孟臣壶”“若深杯”才上得了台。

图片

    据(民国)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所述,「若深珍藏」的形制出现于康熙时期。他提到了一些制作者的名字,如略园、荔庄、明远堂、百一斋等,这些都是乾隆年间的作品。而听雨堂、惜阴堂则是道光年间的制作,但制作者的具体信息尚不清楚。若深珍藏主要以小巧的茶杯为多,或许制作者都是对茶有着特殊偏好的雅士。也有一些茶杯上并没有刻上“若深”而只刻有一个玉字,也可能是同一个制作者所制作的。

从所提供的实物和文物论证中所得到的关键证据,如年代、杯型、青花款式、尺寸大小、数量等方面的信息,可以用来证明的样本数量相对较少,证据相对薄弱。但毫无疑问,它是茶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名贵器皿。然而,目前所流传下来的康熙朝的「若深珍藏」工夫茶杯非常稀有且难以寻觅(参考前文所列的康熙四八年若深珍藏图)。下面是我收藏的一些清代若深杯型的款式,供读者参考,例如成化款、宣德款、玩玉款、珍玉款等,这些大多流行于清中期。

图片

目前少数出土清初若深款标准器

漳浦博物馆

图片

涤烦主人珍藏若深款

连横在他的《雅堂文集‧茗谈》记载:「台湾民众品茶,与漳、泉、潮相同......。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 清代工夫茶区最推崇的,正是产自江苏宜兴的紫砂小壶与景德镇小杯,尤其是「孟臣壶,若深杯」在工夫茶俗中的地位尤高。

图片

清初出土工夫茶器组 若深杯与杯承 漳浦博物馆

    在嘉义古笨港诸罗县官署遗址出土的茶器(壶、盖碗、杯)来自内陆闽南仕绅,这反映了清前期中期闽南遗民的用器内容。这些茶器主要有景德镇窑和德化窑等。

提到工夫茶相关的茶器和若深杯收藏,让我们从莺歌陶博馆紫砂器展中的嘉义板头村古笨港诸罗县官署遗址出土之茶杯是 台湾 人饮茶习惯与闽南茶文化之间的联系和确凿证据。

图片

    从器物的内容来看(清三代雍正-乾嘉时期的器物),包括景德镇青花盖碗、青花若深珍藏杯,以及德化窑的素白和青花、釉上彩等各种杯器,这些茶器是当时闽籍官属常用的茶器(如宜兴壶和青花杯)和酒杯(高身小杯)。这些器物印证了一个观点:台湾人饮茶与中原有所不同,却与漳州、泉州等地相似。

清代青花若深杯的画风和题材广泛,有山水渔樵耕读、西园雅集、骏马图、生肖图、福录寿人物图、桐荫品茗图、携琴访友、花卉湖石牡丹等各种图案。这些图案蕴含了茶文化的美感,深受茶人和收藏家的喜爱。就像孟臣壶一样,若深杯已成为岩茶泡饮的必备茶具。对于茶人来说,选择茶杯时首先要考虑所选茶品的特性,是老韵陈香还是鲜醇香气内敛,还是甜润幽扬花香。然后再考虑杯器的新旧程度、材质、容量、器型、厚薄等因素,这些都关系到茶汤的显韵程度、醇厚度、香气的显扬程度、杯底的香气、使用时的方便和舒适,以及口感的享受等。例如,对于味道浓厚的茶,可以选择较小的茶杯,饮用量较少;而对于清淡的茶,可以选择较大的茶杯,以凸显茶色。茶杯的颜色也要与茶水的色调相配合。浅并透明的茶水可使用浅色的茶杯,以展现优美的茶色。纹饰的选择则增加了喝茶的乐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Powered by 耀世注册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